您好,欢迎浏览攀枝花广电传媒网! 加入收藏 登陆 | 注册
攀枝花广播电视台官方微信
攀枝花手机台下载
黑塞《悉达多》:在这个充满偏见的世界,最难是做自己
时间:2023-02-27 10:15:33
觉醒的人只有一个目的,找到自己,成为自己。


1921年,黑塞正处在人生的至暗时刻,在父亲去世、儿子夭折、婚姻破裂的重重打击下,黑塞崩溃到想自杀,不得不寻求心理治疗。

面对这样的灾难,有人倒下了,但黑塞挺过来了,随之而来的,是一个更加平静,更加深入生命内部的黑塞,《悉达多》就是黑塞探寻的一个结果,读了《悉达多》,在这个充满偏见的世界,就能多一点做自己的力量。

外界很多声音都在告诉我们,该做这样,该做那样,可是人这一生,究竟该做什么,只有我们自己知道。

就像有句话说:世界是自己的,与他人无关。

可是在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里,我们却连做自己,都充满困难,外在的观念(权威)在拉着我们,他人的期望在要求着我们,让我们步履维艰。

就像黑塞在《悉达多》中所表达出来的那样,忠于自己,才是人生最难的修行,因为我们必须摆脱很多东西,深入生命内部去探索和寻求,才能真正成为自己。



很喜欢高晓松讲过的一句话,一个人可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,但肯定知道正在做的事情自己到底喜欢不喜欢。

年轻俊美的悉达多,是婆罗门之子,身份尊贵,父母都非常爱他,给了他良好的教育,使他拥有了良好的品德。

他是“王子”,有“王位”可以继承,可以说,他拥有无数世俗中人渴望拥有的一切——身份尊贵,令人仰慕,自身又是青年才俊。

在别人眼里,悉达多善良,有修养,是个让人热爱的王子,按照父母的期望,他会成为婆罗门令人尊敬的王。

如果悉达多愿意,他可以坦然地接受被安排好的生活,过一种几乎能看到头的生活。

可悉达多却不想过这样的日子,于是他违背了父母的意愿,外出游历,寻求真正的解脱和永久的幸福。

在他看来,父亲的爱,母亲的爱,朋友的爱,都不能带给他永久的幸福、安宁和满足,父母教给了他很多,师长教给了他很多,可是知识可以传递,智慧却无法传递。

所以,年轻俊美的悉达多,想要寻求内在真正的满足,现有的一切,已经无法满足他心魂的渴求,一颗不能感到满足的心灵,即便有再多知识,又有何意义?

悉达多想要追寻什么呢?

他想要找到那个圆满的自我,找到那个内在感到安宁的自我,而要找到这一切,他首先就要走出父母的期待,独自去寻找这世界的秘密,独自去探索自我的秘密。

而很多人,一辈子都不敢走出这种期待。



在我们身边,有很多人,明明不想按照父母的期待去活,却不敢走出这种期待,不敢违背父母的意愿,不敢违背外在的期待,最终只能违背自己的内心。

因为违背外在的期待,要承受外在施加的压力,而违背自己的内心,则没有那么大的压力,所以有那么多人,宁愿委屈自己,也不愿违背外在的期待。

而一个人,如果要忠于自己,就要顺从自己的内心,跟随自己的内心。

悉达多顺从自己的内心,做了沙门,去寻求智慧,就连他的朋友乔文达,都深刻地意识到:悉达多要去走自己的路了。

乔文达问悉达多:你的父亲会允许吗?

可悉达多内心坚定,去意已决,没有人能够阻止他的出行,父亲不允许,他就一直在父亲的住所外等着,直到父亲同意。

对于悉达多的决定,父亲充满愤怒,充满恐惧。

但悉达多宁愿站到死,也不愿按照父亲期待的那样活,他必须去寻找自己的活法。

悉达多离开心爱的父母,加入沙门的行列,成了一名寻求智慧的沙门,他的朋友陪着他,舍弃了享不尽的荣华,去过一种贫困、未知的生活。

悉达多带着他的朋友乔文达,舍弃了华美的衣服,舍弃了精美的食物,他衣不蔽体,食不果腹,但他看到了这世间的真相,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,商贩经商,君侯外出打猎,服丧者哀嚎,娼妓出卖色相,世间就是一切欲望的体现,悉达多对这一切,充满不屑。

一切欲望、幸福和优美皆为虚幻,一切都在腐朽,世界上苦涩的,生活即是折磨。

悉达多想脱离这一切,去求得解脱。

而解脱之道,充满孤独和苦难。

欲得解脱,必先经历痛苦,这是忠于自我必要的代价。



成为沙门,悉达多欲求得真正的智慧。

他在沙门中,学到很多,他的朋友乔文达觉得,继续学下去,悉达多将成为伟大的沙门,将成为圣人。

可悉达多并不满足,因为他觉得,他在沙门中学到的东西,本可以有更快的方式获得,他从所有生活里,都可以学会禅定,因为那是忘掉自己。

求解脱之路,就是一条艰难的攀登,并且这一生未必能求得真正的解脱。

后来,他们遇见了乔达摩,他是世尊佛陀,他已战胜了尘世疾苦,已经摆脱了轮回之苦。

此时的乔达摩,传经授业,弟子众多,云游四海,无财无家,智慧贤达。

悉达多和朋友跟随乔达摩,聆听他的教诲,乔文达被折服了,悉达多虽然对乔达摩的智慧感到敬佩,却没法真正从心里感到满足。

世尊佛陀伟大的教诲,让世间无数人信服,让无数人跟随,就连悉达多最好的朋友乔文达,也觉得这就是一切法义中的最好的果实。

然而,悉达多却没法如此轻易地去信仰一个道理,没法如此简单地将自我交给法义,没法弃绝自己的意志。

他决定离开,因为他觉得,没人能通过法义得到解脱。

他告诉佛陀:

我无权论断他人的生活。唯独对自己的生活必须做出判断。我必须选择,必须放弃。

悉达多知道,他要学的,不是别的,就是“我”的意义及本质,是“我”要摆脱、要制胜的东西。

悉达多知道了,他绝对不会让“自我”悄悄溜走。

他意识到,他曾经迟钝、麻木,如今,他醒来了,初生了,成了一个新的悉达多,走上了自我之路。

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,跟随权威、跟随现有的价值观、跟随“榜样”、随波逐流,这些都很容易,难的是深入自己的内心,去找到自己真正的渴望,并追随自己的渴望。



离开世尊佛陀后,悉达多决定在生活中修行,他要去经历,要去体验。

此时,他已经知道,自我永恒存在。肉体并非自我,感官游戏并非自我,思想也并非自我,才智也不是自我,总之,自我不是一种规定,并非由尘世的东西所能决定的。

悉达多要去找到他的自我,听凭内心的召唤去行动。

他走到一条河边,请求船夫渡他过河,离开的时候,船夫告诉他,“一切都会重来。”

之后,悉达多遇见一个妓女,他请求妓女做他的朋友和老师,跟她学习爱的艺术。

悉达多表现了自己的一些才艺,但妓女都不满意,她想要的,是尘世间的钱财。

悉达多利用自己的才华,在尘世间成了一名商人,拥有财富,拥有妓女看重的东西。

在尘世间,他接纳人们带来的一切东西,平和地看待所有人,他见识了各种各样的人,但在某些时候,他意识到自己正过着荒谬的生活,他所做的一切,无非就是游戏而已。

可是他想要的,却是真正的生活。

然而,在富裕的生活中,他那被扼杀的感官渐渐苏醒,他品尝了财富、淫乐、权力的滋味。

后来,他变得十分富有,拥有了豪宅和仆从,他学会发号施令,学会寻欢作乐,他沾染了世人的幼稚和胆怯,他越羡慕世人,就越和他们一样,他越和他们一样,就越羡慕他们。

人生,就是这般,你最想得到的东西,其实也在慢慢改变着你。

我们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,往往容易掉进欲望的陷阱,被欲望迷惑,忘了自己真正的初心。

悉达多摆脱了父母的期待,摆脱了法义的诱惑,却被“自己”骗了,如同轮回一般,再次回到无明之中。

我们要忠于“自我”,可是我们也要谨防“自我”的骗术,因为某些你以为就是你想要的东西,可能就是一场骗局。

一旦落入骗局之中,可能就很难真正“忠于”自我。



悉达多沉迷于感官享受,真正的自我却在枯萎,世俗将他囚禁起来,他变得衰老,但他并不平静。

他对这一切,渐渐感到厌倦,他突然意识到,自己过着既无价值又无意义的生活,那么长的日子里,他没有任何珍贵的,值得保留的东西。

此时,他再次听到内心的召唤“继续,继续,这是你的使命。”

他必须结束这尘世间的游戏,过往所努力获取的身外之物,都已经在他心里死去,很快,他就舍弃了这一切,远离城市,步入林中。

他尝够了生活的滋味,甚至到了恶心的地步,世上已经没什么东西能诱惑他,愉悦他,安抚他。

他必须去寻找自己最想找到的东西。

在路上,悉达多遇到朋友乔文达,他说:“我没有目的地,我在求道的路上。”

乔文达问:“现在你是什么人?”

悉达多说:“我曾是富人,现在不是,而明天我是什么人,我不知道。”

他们再次分离,各自去求各自的道。

“一切都会重来”,悉达多再次来到河边,见到了老船夫,时隔多年,船夫更老了,悉达多请求做船夫的帮手,和船夫一起渡船。

在老船夫身边,悉达多学会了活在当下,抛弃激情和期盼,也不论断,无成见地倾听生活、世界。

他渐渐悟到了,时间并不存在,只有当下,既没有过去的影子,也没有未来的影子。

他真正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东西。

和老船夫在一起的时间越长,与河流相处的时间越长,他越平静,他的“自我”就越平静,他的自我,融入世界,和世界成为一个统一体。

此时,悉达多真正解脱了,他不追寻求智慧,因为他已经得到智慧。



多年后,悉达多还在河边渡人,乔文达找到了他,此时的乔文达,还没有停止探求,并且坚信自己永远不会停止探求。

但悉达多说:

你因为努力追求目标,而错过了眼前的事物。

乔文达想学习悉达多的智慧,从悉达多那里寻得解脱之法,但悉达多说:

知识可以分享,智慧无法言传,他可以被发现,被体验。智慧令人安详,智慧创造奇迹,但人们无法言说和传授智慧。

悉达多将自己多年来所明白的东西讲述出来:

审视世界、解释世界或藐视世界,或许是思想家的事,我唯一的事,就是爱这个世界,不藐视世界,不憎恶世界和自己,怀抱爱,惊叹和敬畏地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。

他说的,就是活在当下,接纳当下的一切,包括自己。

乔文达走了,悉达多继续做船夫,但他已寻得自己想要的一切。

读这本书,是一种精神享受,是一趟神奇的精神之旅,在这趟精神之旅中,我们会发现,我们努力寻求的很多东西,其实都不能让我们获得平静,真正让我们平静的,恰恰就是放弃寻求,活在当下。

我们还知道,一个人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,容易被权威迷惑,容易被欲望驱使,但只要他真正想寻得生命的平静,他就一定能够重新出发。

智慧不是知识,不是记下来就可以的,智慧必须自己探求,而一个人要想获得平静,就一定要寻得“智慧”。

什么是忠于自我?

就是一个人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,并且跟随他前进。

然而,很多时候,我们内心的声音,可能并不是我们自己的声音,而是外在强加给我们的。

所以,我们必须抛开外在的影响,抛开权威,抛开期待,走进内心深处,去看到他真正的渴望。



黑塞说:

“人独自行过生命,蒙受玷污,承担罪过,痛饮苦酒,寻觅出路。”

我们这一生,只能我们自己去走,前面有什么,只能我们自己去探索,能将这一生过成什么样,也只是我们自己的事情。

他也告诉我们,忠于自我,是人生最难的事情。

所以黑塞还说:

觉醒的人只有一个目的,找到自己,成为自己。

《悉达多》出版以后,影响了无数人,《牧羊少年奇幻之旅》的作者保罗·柯艾略,曾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,但被黑塞的《悉达多》治愈了。

我第一次接触到《悉达多》是在1967年,我那年二十岁,被父母送进了一家精神病院。


我并不知晓,在我房间窗户的铁栏之外这本书正点燃一代人的激情。

那时候的保罗·柯艾略,在读了这本书之后,就获得了精神的平静,没多久就从精神病院出来了。


这本书出版之前,黑塞也患有眼睛都精神疾病,最终找到心理学家荣格,在荣格那里接受心理疗愈,但荣格说:

“读黑塞的书,像在暴风雨的深夜,感受到灯塔的荣耀。”

这就是黑塞的魅力,他的《德米安》告诉我们,一个人,要找到自我,才算真正活着。

而在《悉达多》之中,他又告诉我们,忠于自我,就要找到自我,就要抛开外在的知识和世俗压力的影响,将自己置于世界,和世界成为一个统一体,活在当下。



当今的世界,生活匆匆忙忙,大多数人还没准备好,就被推进生活的洪流,活在焦虑之中,被过去束缚,为未来担忧。

总之,人人都在生活,但大多数人都没有好好生活。

有人忙着赚钱,以为赚了钱就能好好生活,但赚来赚去,总没个尽头,不知道怎样才算有钱,和穷人一比,觉得自己挺好,可是和有钱人一比,发现自己还是个穷鬼。

这样的人,没有活在当下。

有人活在过去,儿时痛苦的经历,让他一辈子无法释怀,过去就像一条长长的尾巴,拖着他,让他无法前往新的生活。

这样的人,没有活在当下。

有人活在未来,总想着未来要过成什么样,一旦没有达成,就充满痛苦,然后逼迫自己前进,却不知道人生没有标准,只要自己喜欢就是好的。

这样的人,也没有活在当下。

有人活在自己的认知里,有人活在权威里,有人活在偏见里,总之,各种各样的人都有。

但一个忠于自我的人,不说别的,他一定会活在当下,因为他知道,只有当下,才真正属于自己。


来源:洞见

发表评论